文化視界網報道 9月13日上午,著名畫家、國家一級美術師、中國美協會員、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、中國畫學會理事、江蘇省國畫院專職畫家劉佳教授,山東省美協第七屆副主席、山東人物畫藝委會副主任徐永生,及大美墨韻美術館館長王祥彪走進文化視界。
應邀出席“大河奔騰——第三屆中國沿黃九省城市專業畫院聯盟優秀美術作品展”開幕式,劉佳教授在馬不停蹄的行程間隙做客中華網山東&文化視界網,與幾位老友談天說畫,也算是“偷得浮生半日閑”。他常說自己雖是蘇州人,卻和濟南淵源深厚,在山東美術界朋友眾多,自身也有些“北方性格”。那么,江南的“小橋流水”與海右的“大河奔騰”產生的碰撞,會擦出怎樣的藝術火花?好交朋友的劉教授筆下的民國先生和愛情,背后又有怎樣的動人故事?
中華網山東&文化視界網董事長梁洪文以清茶名畫款待幾位好友,引嘉賓徜徉在中華藝術空間,剛剛要介紹幾位山東畫家饋贈的真跡,劉佳教授卻搶先指著兩幅并列的畫作說道:“這是宋豐光、張錦平伉儷畫的吧?我在山東朋友多,山東的畫家我可太熟了。”于是,他“反客為主”地一一評述起了各位山東畫家朋友的藝術風格。
參觀編輯室,回顧兩網發表過的劉佳作品稿,梁洪文董事長感嘆,劉教授的作品在全國都是獨樹一幟,打眼一看,就知道這是劉佳手筆。
揮毫落墨在“云間”,已成為藝術家做客兩網不可或缺的“保留節目”了。每逢大咖蒞臨云間畫室現場創作,總是令人翹首期待。此番劉佳教授的留作名為《高士圖》,畫的是一位青袍皂面的世外高人跪坐于竹席之上。劉教授俯身素箋上方,手起筆落,細細描摹面部,只見天庭飽滿,地頜方圓,鷹目凝視,發髻昂然;然后勾勒人物身形,起筆干凈,下筆利落,疏疏幾筆輪廓已現;再換大筆揮揮掃掃,畫面上又添怪石嶙峋,翠竹竿竿。都說畫如其人,由此可見劉佳性格中的剛強果斷。
高士圖 劉佳 100cmX50cm
整幅畫只有水墨、青綠、赭石三色,以濃淡干濕、枯榮錯落的用墨設色,便將人物表現得栩栩如生,畫面情景交融,渾然一體。又兼衣袂層層疊疊,竹席縱橫交錯,竹葉鳳尾森森;畫中高士虬髯崢嶸,手執團扇下似有微微涼風,自有一種派魏晉風流,細節之精美,又透露出作者敏感細膩的一面。
從高原到民國,跨越時空的“具象”探索
劉佳教授穿了一件白色T恤,上面印有他所創作的“黃賓虹”頭像,背后一行英文“charactor of arts(藝術家像)”,頭像色調昏黃頗有古意,配上極具現代感的英文設計,讓一件簡單的白T變成了中西合璧、個性鮮明的創意設計。而這幅頭像畫,正是他近些年專注創作的“民國人物”系列的典型代表。這一系列全部是人物頭像,以古雅的昏黃底色和略帶抽象意味的水墨表現民國時期的大師名士,劉佳稱之為“具象表現主義”——“帶有一點表現的意義,但你還能看清楚這個人是誰。”為什么選擇這個題材?我想,沒有比狄更斯的《雙城記》能更好地解釋民國這個時代的意義——
“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,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;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,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;這是一個信任的時期,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。
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,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;這是希望之春,這是失望之冬;人們面前應有盡有,人們面前一無所有;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,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。”
民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特殊的歷史時期,它是一個風起云涌的大時代,是新與舊更替,中與外、東與西交匯碰撞的時代,它充滿了動蕩、混亂、貧窮、饑餓……卻也是俊采精華、星光熠熠的時代,貢獻了大批英才俊杰、名家大師,璀璨閃耀于人類歷史長河。劉佳從兩個方面表現這個時代的杰出人物,一是教育,一是愛情,為了探索、思考與借鑒。
作為一名高校教師,他首先關注當代的教育問題:“用我們行業話說現在的學生太‘卷’了,負擔太重、壓力太大。能否培養出人才和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,而民國那樣的環境下的教育思想和體系是如何貫徹的?我畫了這一些民國先生,想從他們的人生軌跡中尋找,是否有某些東西可以挖掘一下,成為當代教育的借鑒?”他創作了110張民國先生肖像,幾乎涵蓋了人文學科的所有大家,希望能看到背后每位先生的學養和教學方式的傳承。
“另一個‘民國愛情故事’系列也是一樣的目的。”劉佳感嘆,當今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張,尤其是夫妻關系,結婚的越來越少,離婚率卻大大上升,而民國動亂的年代也有很多著名的夫妻,或勞燕分飛,或生死相隨,他們的愛情故事和婚姻家庭理念對當代人也是一種對照參考。
“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”唐太宗的這句名言概括了劉佳創作民國人物的意義,以大時代和其中的人與事為當代的鏡鑒,一幅幅翻著古舊顏色的水墨畫作,仿佛為我們打開那落滿灰塵的歷史長卷,展現著歲月長河的滔滔流水……
而他初期的人物畫創作更加寫實,更關注“當下”。“我1990年大學畢業,”他回憶道,“那也是一個大時代,改革開放后不同的美術思潮、觀念、形式涌入,我們那個年代的大學生有很大的選擇性困難。”劉佳笑稱自己也做過“北漂”,一天看十幾個畫展,腦中信息多到一整晚都無法消化,于是他決定把自己從紛亂中抽離出來,到西藏凈化心靈,尋找自我。西藏的風土民情給了他很大的震撼,那里貧窮,卻陽光。天空、山巒、宮殿、經幡都純凈清澈,人們都有精神寄托。“那里的天際線清晰得像刀刻,不像我們這里是朦朦朧朧的,很多東西讓你看得非常透明,心就非常安靜。”他神往道。自此,他去了二十多趟有藏族居住的地區,兩幅《高原暢想》成為那段時期的代表作。
第一幅是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青藏鐵路通車時,他乘坐火車進藏,親身感受鐵路帶給西藏和沿途少數民族生活質量的提高,以此經歷創作的《高原暢想》入選了第十屆全國美展。第二幅是在建黨百年之際,再次表現在黨的領導下,藏族人民翻天覆地的生活變化,被展示在位于嘉興的南湖革命紀念館。這兩幅畫完成了劉佳藝術上一次質的飛躍,第一幅《高原暢想》完全是傳統水墨中筆墨淋漓、墨分五色的表現方式,第二幅就應用了一種新的繪畫方式——“不是被動的一筆下去它會自然生成,而是我主動的去‘擺’筆墨,不是我畫出來的,是我擺出來的。”而這到了民國頭像系列就日臻成熟。劉佳指著自己胸前的頭像說,但是它和以前的作品一樣,呈現中國傳統的文化氣息,在傳統中尋找,挖掘出了新的表現形式。這就是他所謂的“具象表現主義”。
劉佳表示,沿著這個藝術方向,自己接下來還會再走一段路,甚至讓“具象”再有一點變形,再往抽象稍微走一點。但無論任何時期,他都是借創作關注當時的社會面貌,他的畫更多地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力量,既為歷史名人立傳,也為普羅大眾寫生,充滿歷史和人文關懷。
父親是“高峰”,而我獨辟蹊徑
熟悉的人都知道,劉佳的父親是著名人物畫大家劉國輝先生,談到“二代”這個詞,劉佳教授讓我感到意外的是,他并沒有因為父親這位畫壇巨匠而從小立志從藝。因為時代的原因,父親沒能長期陪伴在身邊,以及當時年輕人的潮流,少年劉佳選擇進工廠當了一名工人?;蛟S是血脈基因的傳承,更多的是對父親的崇拜景仰,兩年后,他還是考取了南京師范學院,走上了藝術道路。
沒有選擇投考父親執教的中國美術學院,正是因為那里有太多父親的老友,“走在校園里就會碰上各位叔叔伯伯,抬頭不見低頭見。”劉佳不想被籠罩在“二代”的光環中、在父輩羽翼的庇蔭下成長,也不愿被前人既有的條條框框束縛,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他想要在畫壇闖出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。南師是徐悲鴻先生創立的中央大學的延伸,劉佳選擇了這所藝術名校,開始了一段“天高任鳥飛,海闊憑魚躍”的求學生涯,用他的話說就是“放飛自我”。
因此,同樣畫人物,劉氏父子的風格有相似之處,卻也有很大不同。劉國輝先生畫中的人物更加圓潤飽滿,氣質溫柔敦厚,而劉佳則更多用凌厲果敢的線條表現,風格柔中帶剛,帶一點叛逆氣質,而父子兩人對蕓蕓眾生那種充滿溫情的人文關懷卻異曲同工。
“小橋流水”碰撞“大河奔騰”
通過不長時間的交談,劉佳教授就打破了我對他的初始印象——一位“謙謙君子,溫潤如玉”的江南學者,發現他的內核其實非常剛硬、獨立、果斷,追求自由和變化。我笑稱劉教授讓我想起了Beyond《海闊天空》中那句著名的歌詞“原諒我天性放蕩不羈愛自由”。只是經歷過少年的叛逆,青年的迷茫,如今的劉教授性格更加沉穩成熟,而之前的經歷都成了他寶貴的人生財富。他坦言幾乎從事過與畫畫有關的所有行當,當過出版社美編,進了畫院,又在高校教學,每一次人生的轉向,都是自己為滿足當時內心需要做出的選擇與放棄。很多人會替他可惜,認為他經常放棄了已經取得很多成就的工作,“沉沒成本”太大,而他在乎的是“那一刻”的需要,拿得起,放得下,“揮一揮衣袖,不帶走一片云彩。”也就是這種性格,造就了他特立獨行、不斷創新的藝術風格,也成就了他和濟南的淵源。
劉佳的家鄉蘇州是著名的江南水鄉,“上有天堂,下有蘇杭”,說著“吳儂軟語”的蘇州是人們夢中的“溫柔鄉”;而山東傳統上是山巍峨海壯闊、英雄好漢輩出的地方,但有趣的是,首府濟南卻因山青水秀、荷紅柳綠被稱為“北方小江南”。蘇州人劉佳和泉城濟南都有一種外柔內剛、剛柔并濟的性格和氣質。他感覺以畫家來說,濟南和山東其他地方也很不一樣:首先,濟南畫界的朋友特別能堅守自己,對‘我’的想法和‘我’本身的對藝術的追求會很堅持。第二,他們各自之間都有藝術風格和追求上的距離,且拉得很大,趨同,但不會很趨同,每個人在藝術上都有自己的比較完整的體系和方向的把握。“剛才看畫時,梁總說我對山東畫家很熟悉,其實是因為他們各有特色,我一眼就能看出這幅畫是出自誰之手。”劉佳細數,“其三,濟南的畫家在教育界和文化界都很有想法,他們很執著,都希望為美術和美術教育事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。”
我亦好畫亦好酒,畫與佳期飲與友
劉佳在山東美術界交游廣泛,包括從山東走出去的畫家,他十分贊嘆,無論留在本省的,還是走向全國的,山東給整個中國美術界貢獻了大量人才,也給自己“貢獻”了很多至交好友。
他和山東朋友們經常談起初識的趣事:和山東美術館楊曉剛館長在美協活動中結識,雙方都畫人物,都想從對方身上學到點什么,經常相約一起寫生;和山東畫院院長孔維克老師同屬與民革中央畫院,協助孔院長組織了很多畫展。“山師大的劉明波院長繪畫風格獨具特色,不久前有幸和他一起寫生,現場看到他作畫給我很大啟發,我還偷偷去學了一下……”說到朋友,劉佳變得輕松詼諧了起來,“更有趣的是濟南市美術館的徐琳館長,多年前通過朋友認識,第一次見面時他一言不發,夾著個皮包,穿得在當時非常時髦,我還以為是個老板……”包括從山東北上京城的畫家,劉罡、石峰、趙建軍……很多都是他的好兄弟。
劉佳和這些好朋友好兄弟,不止藝術交流,還經常聊人生,聊做人的道理,朋友們也給過他人生道路上很大的幫助。“山東畫家朋友們常說‘劉佳是個好朋友好兄弟’,其實他們不知道,是我在他們身上得益更多,無論藝術、生活都得到了他們太多滋養。林林總總的這些就造就了我性格像北方人。”
采訪札記:
劉佳教授是一個有個性、有思想同時有著豐富情感的人,他是南方人,卻又兼有北方性格;他特立獨行,又細膩敏感;他好交朋友,頗具魏晉風度;他探討愛情,但愿情深也壽;他關注時代,探尋歷史前進的動力;他畫人,畫這些人背后的故事,從細節挖掘人性深處的力量……他自稱是一個矛盾體。
一次深刻的心靈之旅結束,劉教授也要和老友兄弟們把酒言歡去了,而我,改編了一首小詩送給我心目中的劉教授,有著藝術家不羈的靈魂和學者溫潤氣質的劉教授、對社會對眾生充滿人文關懷的劉教授、敏感多情愛交朋友的劉教授,歡迎常來泉城做客:
我亦好畫亦好友,畫與佳期飲與友。
世人謂我戀濟南,其實只戀泉城某。
電話:18810161790
郵件:1165326779@qq.com